k8凯发(中国)

資訊中心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行業資訊
k8凯发(中国)精裝張安:沒有標準化,就沒有規模化
2018-03-27 19:08:42

    3月26日,在中國建築裝飾協會全裝修產業分會2018年第一次會長工作會議上,中裝協全裝修分會副會長、深圳k8凯发(中国)精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安做題為《沒有標準化,就沒有規模化》的精彩演講。


深圳k8凯发(中国)精裝總經理張安


k8凯发(中国)精裝張安:沒有標準化,就沒有規模化(圖1)


    3月26日,深圳k8凯发(中国)精裝股份有限公司張安總經理在中裝協全裝修產業分會會長工作會議上,做了一個即席演講,題目為《沒有標準化,就沒有規模化》。演講內容被多家媒體轉載,在行業內反響很好。但因文章是根據現場錄音整理而成的,存在不少疏漏錯誤之處。對此,分會深表抱歉。

    為勘正錯誤,中裝協全裝修產業分會正式向張總約稿,張總同意將公司內部的研讨學習稿對外發表,此次的修訂版內容更加豐富生動,重新刊發,以饗讀者。

    沒有標準化,就沒有規模化

    3 月 26 日,我在常州中裝協全裝修分會的工作會議上做了一個即席演講,題目叫做《沒有標準化,就沒有規模化》,可惜沒有講好,有些地方甚至有錯誤,因此重新寫一篇文章,供同事們參考學習。

    一道簡單的算術題

    我們公司每年交付 25000 套精裝修房子,每套房子的泥水工作量平均下來肯定不超過 80 平方米。已知一對夫妻在现在的組織模式下,一天可以完成 20 平方米的鋪貼工作量。現假設,所有夫妻一年 365 天都可以順利工作,請問我們公司需要多少泥水夫妻?

    計算公式如下:

    25000*80/20/365≈274

    也就是說我們只要 274 對泥水夫妻就可以完成所有泥水施工任務。可是實際上我們公司有多少對泥水夫妻呢?我估計有 2000~3000 對,而且施工過程中還經常缺少泥水工,這說明,我們的產能有可能被浪費了 80~90%!所以我們的施工組織方式一定存在着巨大的改進空間。

    我估計有人看到這裏已經跳起來了:怎麼可能一年 365 天都陆续在施工呢?太理想主義了吧!而且,工人又不是機器,難道不需要休息嗎?別急,稍微想一想就知道了,這個算式理論上顯然是正確的,它的本質是要求我們將建造過程模擬成製造業那樣的流水線,只不過這種流水線上流動的不是產品,而是人。模擬得越像,產能就越高。即便是生產工藝完全不變,也有可能將產能提高 5-10 倍。工人的確需要休息,但是即便是一年有 1/3 的時間在休息,顺利获得後面講到的「科研管理」方法,將每天的產能提高 1/3 也不是什麼難事。總之,我想請大家關注的是理論值與實際值為什麼差異這麼大,然後想辦法去縮小它。

    說實話,第一次想到這個結論的時候,我自己也被嚇倒了,於是趕緊去尋求理論上的支持。顺利获得閱讀,我發現德魯克在《21 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中寫道:「在 20 世紀,管理最重要的、事實上真正獨特的貢獻是製造業手工工人生產率 50 倍的提高」,這比我前面計算的結果還要高很多。這種巨大的進步並不見得需要革命性的技術創新,很多時候只需要改變組織方式、提升現有資源利用率就可以達成其中一部分。我們很多人想到創新就以為是要發明全新的技術或者產品,實際上著名政治經濟學家熊彼特早就說過,組織的創新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創新模式。

    關於閱讀

    說到這裏,我想提一下關於讀書的問題。我希望k8凯发(中国)精裝的每一位員工都喜歡讀書,熱愛讀書,哪怕每年讀一本也好。讀書很有趣也非常有用,可惜太多的人花費大量時間在手機上,平時幾乎不讀書,就算有也是顺利获得網絡進行的碎片閱讀。碎片閱讀時間長了會影響我們的系統思維能力,應該努力地沉浸式地去讀一些經典著作,沉浸式閱讀最開始肯定很難,但是讀多了就不難了,這對於知識體系的形成、系統性思維的鍛煉都很有幫助。即便是在網絡上進行閱讀,我也建議讀那些萬字長文。為什麼要讀長文章呢?最簡單的理由是:寫「口水文章」的人寫不出長文章,而且一般來說,嚴肅的作者寫長文章的時候,本來就是準備給那些同樣嚴肅的讀者來讀的。所以從反向選擇的角度來說,長文章的質量普遍意義上更好。

    有些人認為讀書沒有用,這一點我不同意。本田直之在《槓桿閱讀術》里說,讀一本書的價值至少是書價的 100 倍甚至更多,我覺得很有道理。一本規範多少錢?十幾塊錢,常用的建築裝修規範一共幾十本,當你讀完讀懂讀透就已經能解決裝修現場大多數問題了,這其中的價值不言而喻吧。我認為,我們公司組織模式的形成就和讀書有很大的關係,我寫這篇文章也是讀書的結果。「沒有標準化,就沒有規模化」這句話不是我說的,而是多年前讀書時偶然所得,這個結論如此鏗鏘有力但又不是那麼顯而易見,對此我不断心存疑惑。直到有一次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聽課的時候,一位教授在講課過程中說了同樣的一句話,於是我打斷了教授的正常講課,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請教,討論的結果對我啟發很大。

    我認為,「25000*80/20/365≈274」這道算術題正好是「沒有標準化,就沒有規模化」的有力詮釋。我寫這篇文章,就是試圖說明該怎麼做才能逐步靠近這個理想值。

    如何管理 1000 個項目?

    1999 年~2000 年期間,我曾經在中海監理工作了一小段時間。有一次受託接待一個美國的訪問團,當時我比較隨意地問了一個問題:請問你們在全球同時管理多少個項目?一年的諮詢費用是多少錢?對方的回答是:他們大約同時管理 1000 個左右的項目,一年的營收大約 10 億美金。這個答案讓我非常震驚,我想我們中國幅員遼闊,將來一定有公司會達到這樣的規模,我們應該提前研究一下其中的管理問題。事實上,18 年過去了,放眼神州大地,已經不止一家房地產公司同時管理的項目標段數超過了 1000 個,一些大型施工企業的營業額已達數千億,同時開工項目恐怕早就超過 1000 個了。但是我們要問的是:這些項目真的處於非常高效的運行狀態嗎?恐怕不見得吧!因此,即便到今天,討論如何同時管理 1000 個項目的話題仍舊有很大的意義。

    我說的同時管理 1000 個項目,是指直接管理,不是掛靠轉包,也不是以包代管。有一個問題很值得研究:為什麼建築行業掛靠轉包現象比較普遍?為什麼裝飾行業到现在為止仍舊極度分散?我的猜想是:建築行業普遍意義上還沒有紮實地掌握多項目管理方法,只好採取掛靠轉包或者以包代管的方法擴大規模。而且由於技術相對落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裝飾企業的規模經濟較小。所謂規模經濟,是指擴大生產規模引起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但是超過一定規模之後,邊際效益反而可能出現下降。有些產品(例如軟件)一旦生產出來,擴大規模幾乎不需要什麼成本,但是建築行業一旦規模擴大,為了保證質量和經濟效益,不得不增加額外的管理成本,這樣一來,效益反而可能下降了。如何顺利获得技術進步及管理改進去突破規模經濟的限制,這對建築裝飾行業來說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如何同時管理 1000 個項目這麼大的問題,應該從哪裏着手開始研究呢?當時我正好讀完一個管理方面的研究生課程班,於是就找到國內外的一些專家教授請教,他們建議我嘗試多讀一些書,例如可以研究:大國是如何治理的?麥當勞那樣的跨國公司是怎麼治理的?科研管理是怎麼回事情?……於是我就開始了一系列的閱讀之旅。

    大國治理

    國家治理當然是件很難的事情,大國治理更是難上加難。我們國家歷史上曾經嘗試過很多種治理方法,例如:周朝的時候採用分封制,將國土劃分成若干塊,由各諸侯自行治理,這些諸侯國需要遵循一定的禮儀,交納貢賦。後來禮崩樂壞,這個制度就被淘汰了。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它崛起的時候是很小的一個國家,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實現了大一統,但是又很快走向滅亡,是歷史上最短命的大型王朝。秦帝國儘管滅亡了,但是由它建立的管理制度被後世長期沿用,其中哪些方面值得借鑑呢?

    第一时间,秦非常重視信息的傳遞。大家都知道秦很早就統一了文字,本質上就是為了方便信息傳遞。秦還修建了驛道、驛站,對傳遞路線及傳遞方式的管理也特別嚴格,這些都是為了信息傳遞的高效準確。實際上到今天為止,信息的高效準確傳遞還是非常的困難。我們公司長期只做一種產品,就是批量精裝修,這種事情我們從 2004 年就開始幹了,但是還是會犯錯誤,許多事情講了 100 遍,有些人仍舊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也是錯的。我們必須要注意,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知道的事情別人也知道,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講過的事情別人一定理解了,千萬不要以為別人的理解和自己一定是相同的。更有甚者,有的人出去開會回來什麼都不說,這樣信息如何傳遞?管理效果怎麼可能好?我們要求各個部門、各個項目定期召開會議就是為了加強信息傳遞,提升管理效果。隨着信息技術的开展,我們開發了各種軟件,信息傳遞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得我們有可能在很大範圍內實現扁平化管理,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

    其次,秦非常重視標準化建設。《史記》 有記「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講的是秦朝開始統一度量衡、統一軌距、統一文字。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統一標準,方便管理。有了統一的標準,對於平時的溝通、生產、運行有巨大的幫助。現代出土的秦朝箭頭精度非常高,據說誤差達到了 0.02 毫米,一支箭的不同部位由不同工匠製造,但是仍舊可以很好地相互銜接起來,顯而易見,這對於大規模製造武器意義非常重大。除了具體的產品生產需要標準化,管理本身的標準化也非常重要。

    最後,秦還是一個小國的時候,就非常重視規章制度的建立,而且推廣實施力度極大。大到什麼程度呢?負責刻寫的人必須保證一個字都不允許錯,錯一個字就要殺頭。負責講解的人要提前顺利获得考試,考試的時候錯一個題目也要殺頭。過了這兩關之後,將刻寫好的制度放在鬧市中央,讓官員們逐一解讀給老百姓聽,然後再嚴格實施。嚴格到什麼程度呢?公子虔因為觸犯了新法,鼻子都被割掉了。秦在大大地擴展疆土範圍後,仍舊採用相同的治理方法,應該說見效很快,但是也帶來很多問題,產生了很嚴重的後果。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陳勝、吳廣兩位同學在服兵役的路上,因為天氣原因無法準時抵達目的地,眼看着要被殺頭了,於是他們索性就造反了。為什麼無法按時抵達呢?因為秦建立制度的時候還很小,小國範圍內天氣變化不大,抵達時間比較好預測,國家大了之後就不那麼好預測了,路上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而制度制定者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素,結果就惹來了天大的麻煩。坐辦公室的人寫制度容易脫離實際,這一點必須注意。時間、地點、任務、環境變了,各種規章制度也要跟着變,否則就會容易出問題。

    秦帝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土崩瓦解,其原因很多,除了前面講的原因外,短時間內快速擴張、人才嚴重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由於人才不足,秦帝國只好啟用較多的前朝官員,這些官員在思想上其實並不完全理解和認同秦的做法,因此當帝國局部出現問題的時候,動盪便擴散到全局,最終導致政權的崩塌。

    秦朝的治理方法到底好不好見仁見智,但是其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秦國能夠以弱勝強到最後一統天下,與其治理方法的先進性有着莫大的關係。後世的各個朝代在批判秦朝的同時,無不模仿其管理方法,甚至完全照抄。劉邦大軍攻入咸陽後,其餘人忙着搶奪各種金銀財寶,唯獨蕭何搶奪的是秦朝各種典籍,後來的漢朝就是按照這些典籍所記載的方法來進行管理的。



  • 微信公眾號

  • 投訴舉報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車公廟泰然八路泰然大廈C座8樓| 電話:0755-83475153 | 傳真:0755-83475320 © 2020 版權所有©深圳k8凯发(中国)精裝股份有限公司 | 粵ICP備14005237號